外省資訊
隨州市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發展政策:高企、專精特新、科小、規上企業、三首產品、創新場景、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產品應用推廣申報指南
隨州市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發展工作方案錨定“四個提升”: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中規上企業超280家,新增“專精特新”企業20家、新物種企業5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5家,科技型企業儲備庫持續擴容。企業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1.4%,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過半,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不少于3項。三年內技術應用成果突破30項,產學研對接活動超10場,共建新型研發機構5個以上。專汽、應急、生物醫藥等特色產業突破共性技術瓶頸,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5%。隨州企業想申報這些政策有任何問題可咨詢小編:
隨州市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發展政策申報免費咨詢:15855157003(微信同號)
安徽、湖北、江蘇、湖南、四川、陜西等地均有公司,成立13年,經驗豐富,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綠色工廠、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兩化融合、大數據企業、首臺套、規上企業、老字號、非遺、技能大師工作室、孵化器/眾創空間、質量獎、科技成果評價、專利(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版權、軟件著作權、工商財稅等項目材料編寫和項目規劃指導等服務,免費咨詢!
隨州市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發展工作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重要論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市委五屆十一次、十二次全會精神,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協同發展,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構造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產業發展格局。結合我市科技和產業創新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形成以“用”為主導的科技成果轉化、產業技術創新新局面,確保科技創新在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通過構建完善的科技與產業協同創新體系,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環境,推動科技型、創新型企業成為提升城市產業競爭力和經濟發展實力的核心力量。
——創新主體不斷壯大。加速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力爭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中規上企業數量突破280家,支持新物種、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高質量發展,擴大全市科技型企業儲備庫,力爭新增“專精特新”企業20家、新物種企業5家,新增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5家。
——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強化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考核,支持企業開展應用基礎研究、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并按規給予支持,力爭2025年企業研發投入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達到1.4%左右,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到50%,企業牽頭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不少于3項。
——創新策源基礎不斷夯實。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聚焦專汽、應急、生物醫藥、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移和產業化鏈條,力爭三年內技術應用成果突破30項。
——校企合作質效大幅提升。三年內組織產學研供需對接活動不少于10場次,校(院)企共建新型研發機構不少于5個。
二、重點工作
(一)實施創新主體“擴量提質”行動
1.實施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成長計劃。對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企業提供“一企一策”針對性差異化扶持,推動企業做優做強。落實《隨州市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吸引優質創新資源和創新服務向企業集聚,力爭有效期(3年)內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40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0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5%以上。(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隨州高新區管理委員會,以下任務均需縣市區人民政府、隨州高新區管理委員會相關部門參與,不再單獨列出)
2.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結合隨州特色優勢產業,堅持育新、扶小、培優、壯大相結合,通過政策惠企、環境活企、服務助企、創新強企、人才興企,梯度培育優質中小企業,引導中小微企業以專注鑄專長、以配套強產業、以創新贏市場,走專精特新發展壯大之路。力爭2025年新增“專精特新”企業20家;到2027年,新增“專精特新”企業60家。(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3.實施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倍增行動。強化規上工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對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培育庫內企業,一對一輔導,向企業負責人“面對面”宣講政策,“手把手”指導企業按照“六有”標準建設研發機構,全面激發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對研發活動進行正向激勵,落實先進制造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引導企業重視技術創新,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研發機構、開展研發活動,實現創新發展;著力構建“大中型企業有研發中心,其他規上企業有固定合作科研院所,小微企業有固定指導專家”的技術支撐體系。(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二)實施創新平臺“強基躍升”行動
4.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建好程力集團牽頭組建的特種車輛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幫助犇星新材料、金龍新材料培育創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鼓勵毅興智能牽頭的湖北省精密數控機床制造業創新中心創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整合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優勢資源攻克共性技術難題,服務產業發展。(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
5.推進“一地一品”科創平臺建設。以構筑縣域經濟強支撐為目標,穩步推進“一地一品”科創平臺建設,提升專汽、應急、香菇和稻米油4家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運行質效,支持廣水布局建設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以我市規模以上骨干企業為重點,培育一批企校聯合創新中心、鄉村振興創新示范基地、星創天地,2025年力爭新增市級以上科創平臺15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6.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聚焦創新主體,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創‘新物種’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源頭整合,吸納產業資金、人才、場景等資源介入技術研發階段。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三)實施創新能力“攻堅突破”行動
7.實施科研攻關“揭榜掛帥”制度。實施科研攻關“揭榜掛帥”制度。積極融入全省“61020”創新攻關體系,著眼傳統產業轉型,面向未來產業布局,加強專汽、應急、風機等重點產業領域核心部件、智控系統及新裝備、新材料、新工藝等“卡脖子”技術攻關,推動企業以對外合作、成果引進或自主研發等方式強化技術創新鏈,補齊建強產業鏈,每年遴選3家企業牽頭承擔市級揭榜制科技項目,全力推升一批關鍵性、原創性和標志性技術成果,為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加力。(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財政局)
8.推進產業關鍵技術攻關。聚焦建設現代產業集群,加快應急裝備、特種汽車、先進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技術研發,加快高性能壓縮機、智能網聯汽車、高性能微機電通信器件、氫燃料智控商用車等創新產品研發與示范應用,著力提升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切實增強企業拳頭產品市場競爭力和產業發展新動能。(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9.支持“三首”產品研制推廣。開展首版次軟件產品暨關鍵軟件獨立研發企業、首批次新材料、首臺套裝備申報工作,對相關創新產品的研制推廣給予支持。爭取省經信廳對首版次軟件產品按研發成本的15%給予省內研制單位一次性獎補,按單價的50%給予省內示范應用單位一次性獎補,雙邊獎補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對認定的首批次新材料研發企業,按照研發周期內有效研發費用的15%予以獎勵,按新材料有效期內實際采購金額的15%,給予省內采購單位獎補支持,雙邊支持不超過1000萬元。對認定的首臺(套)高端醫療裝備前五臺(套)示范應用,按產品購置單價或研發投入的30%,分別給予研制單位和示范應用單位一次性獎補,雙邊獎補最高1000萬元。(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四)實施創新場景“典型示范”行動
10.打造專汽產業應用場景。加快專用車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重點實現輕量化整體設計技術、整車集成技術、專用車制造及上裝零部件的標準化和模塊化設計技術、車聯網技術、衛星導航技術在專用汽車產品上的應用轉化。加快推動楚勝集團、程力集團、玉柴東特、潤力專汽等企業運用新材料、新工藝,開發設計輕量化罐式車;新楚風、齊星集團、程力集團等企業開展新能源整車集成技術和公共平臺技術的攻關與升級。(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
11.打造新材料應用場景。組織協同攻關。支持我市新材料骨干企業與國內、省內產、學、研、用關聯主體組建創新聯合體,組織協同攻關。重點在高能量密度負極材料、鈉電池正極材料、耐低溫抗凍管材、高端醫藥材料等領域實現突破。加強企校合作。鼓勵企業與國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重點支持犇星新材料、金龍新材料、大洋塑膠進一步加強與國內重點高校及先進材料研究所的合作,加快新產品小試、中試和量產,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實現“錢變紙”到“紙變錢”的轉變。(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
12.打造高端裝備產業應用場景。堅持數字化、綠色化、品牌化,實施轉型升級工程,數字賦能裝備制造。實施數字賦能、制造煥新,引導企業開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加大高端裝備企業數據分析處理等應用場景培育力度,在智能制造、國防科工、風機裝備等領域率先開展智能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試點,推進一批園區數字化改造。加快實施“互聯網+制造”產業升級,開展企業“上云用數賦能”活動。(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
(五)實施創新成果“轉化加速”行動
13.推進科創鏈供應平臺擴面提質。健全“以需定研,供需對接”機制,以企業技術、人才、金融、場景需求為重點,以線上線下融合推動供需對接,精準配置創新資源,加強國內外科技、金融、人才、政策等各類資源對接。啟動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相關工作,落實成果轉化后補貼政策,力爭全年技術合同登記額達75億元,轉化應用科技成果30項。(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人行隨州分行)
14.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堅持柔性引才,用好“科技副總”政策,聚焦企業技術難題,爭取專業人才服務我市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每年遴選若干名科技副總進駐我市(中小微)企業,帶領企業攻克技術難題,促成科技成果轉化。高水平建設區域性技術交易市場,支持有條件的單位設立概念驗證中心或專業化中試基地。完善科技成果登記和發布機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
15.推動創新產品應用示范。開展創新產品征集工作,聚焦先進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領域,力爭篩選并推薦不少于3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領先、市場潛力大的本地創新產品,納入《湖北省創新產品應用示范推薦目錄》,展現隨州創新實力。對入選的創新產品,通過“制造翹楚”系列對接活動和各級新聞媒體、經信系統網站、微信公眾號宣傳推介,在省政府采購平臺創新產品專欄推廣應用。(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六)實施創新環境“優化提升”行動
16.建強隨州(武漢)離岸科創中心。統籌力量整合資源,深化市校合作戰略,重點與華科、武漢理工等高校在人才引進、校友經濟、成果轉化等方面展開合作,推動市縣共建隨州(武漢)離岸科創中心,主動融入光谷科創大走廊,把隨州打造成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地、示范區,促進“研發飛地”與“產業腹地”深度融合。(責任單位:市科技局、隨州國投集團)
17.推動協同創新發展。持續對接襄陽都市圈科技資源,加強都市圈內企事業單位間溝通交流,推動隨州企業跨區域承接成果轉化,加快實現科技資源共建共享、科技人才互通互融。進一步加強縣、市、區和重點部門科技創新協同機制,逐步形成全市一盤棋的科技創新格局,實現聯動發展。(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推進。建立科技、經信部門牽頭,各地各相關部門協同推進機制,及時研究解決工作實施中的問題,形成對接、會商、落實工作閉環,壓實工作任務和責任分工,強化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切實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發展、深度融合。
(二)強化政策支持。持續優化相關支持政策和服務措施,加強創新政策、人才政策與制造業政策的協調配套,切實增強項目、平臺、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效能,促進創新要素向產業集聚。
(三)加大考核激勵。將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研發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技術合同成交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每萬家企業法人中高新技術企業數、基礎研究支出占研發支出比重、研發人員占比、外國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來華工作數量與本地就業人員之比等指標納入各地考核體系,抓好跟蹤問效,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推動政策落地落實。
(四)規范統計填報。組織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統計培訓,指導企業完整規范填報各項統計數據。確保轄區企業應報盡報,凡報必準,提高企業參加統計率和填報采納率,客觀準確反映當地規上工業企業創新活動情況。
自2012年創立,立足安徽,服務全國(湖北、江蘇、湖南、四川、陜西等),是您值得信賴的綜合企業服務機構。
我們專注解決您的核心需求:
贏政策紅利: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專精特新、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綠色工廠、大數據企業、首臺套、規上企業、老字號、非遺、孵化器/眾創空間...覆蓋國家及地方各級重磅政策項目,專業團隊全程代辦,提升成功率,助您搶占資源。
筑知識產權壁壘:專利、商標、版權、軟著全鏈條申請與代理,保護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
強數字營銷:抖音短視頻推廣引爆流量,網站定制與SEO優化提升百度排名,讓客戶主動找上門。
穩企業根基:工商財稅咨詢、股權設計、公司注冊注銷、股權掛牌、可研報告/商業計劃書編制,提供專業咨詢與落地支持。
選擇臥濤,獲得三大保障:
專業高效:十余年經驗,資深團隊精準匹配政策,流程代辦省心省力。
全面可靠:覆蓋企業全周期發展需求,服務網絡遍及多省。
成功驗證:助力眾多企業獲取資質榮譽、資金扶持與市場增長。
臥濤集團,以客戶需求為核心,持續深耕服務,助力企業把握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
立即聯系15855157003免費咨詢解鎖專業服務,加速您的成功!